一个讨好型妻子的独白:“我牺牲一切做全职妈妈,却换来老公出轨。”
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?
当有同事或朋友找自己帮忙,即便内心一百个不愿意,嘴上却依旧是“好的好的”?
每次在微信上回复别人,消息发送前都要反复思考反复修改,勉强回复后又各种心神不宁?
跟别人在一起吃饭时,明明有自己想吃的菜,却不敢主动点,最后都是“随便”?
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,说明你很有可能,在人际关系中是“讨好型模式”。
童年阶段,如果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情感回应,忽视、批评、指责甚至打骂比较多;
或者小时候跟父母有长时间的分离、频繁换学校、变换生活环境等,孩子内心就会形成一个虚假的自我。
我是不好的,我是不被人喜欢的,我是不会被爱的,我的需要不会被满足,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只会给别人添麻烦。
那么当我们内心深信自己不好时,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呢?
我们会下意识地变得非常乖、听话、懂事、不让父母操心,最终长成了父母期望的样子。
慢慢地,“讨好”成为了根深蒂固的模式,在日后的关系中不断重复。
可见,我们看似在讨好现在的父母、伴侣、朋友、同事。
但其实,真正想讨好的,是内心深处感受到的那个不认可自己的父母。
习惯于讨好模式的人,即使之后找了一个非常包容的伴侣,刚开始觉得非常幸福,好像一切都好了。
近水解不了远渴,同样现在的爱也缓解不了当年内心的匮乏。那些创伤和压抑的情绪,如果不通过心理咨询慢慢疗愈,就会影响到现在的生活。
一方面,我们由于缺乏爱和关注,所以渴望建立好的关系,不惜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通过讨好去维持关系;
另一方面,一旦在关系中走得比较近,我们会变得焦虑、担心,甚至主动拉开距离。
因为你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信念:别人不会真的喜欢我。
最后,当关系真的变得越来越远,我们单方面验证了别人不喜欢自己的预设,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。
一方面,由于童年缺乏好的养育,我们内心会非常渴望爱和关注,通过讨好获得温暖。
但同时,我们又会通过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,不自觉推开真正对我们好的人,从而毁掉彼此的关系。
内心总是非常纠结,担心自己做不好,试图照顾所有人的情绪,在意别人评价。
这样的担心、纠结,会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,导致精神内耗,经常疲惫不堪。
在职场中容易吃亏,有苦劳,没有功劳。做事时,别人总是会想到我们,升职加薪却无缘。
即使有的人能力出众,成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,也会因为与领导的沟通、跨部门合作、部门内部的工作安排等,让自己焦头烂额、不堪重负。
有讨好模式的人,非常希望有好的关系,但往往事与愿违,我们越是在关系中讨好,越难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。
关系比较远的关系,如普通朋友、同事,通过讨好还基本可以维持一个好的关系。
一旦关系更近一些,我们就会更加在意对方的感受,主动付出很多,但这些付出往往得不到我们期望的理解和回应,我们会觉得委曲、伤害,关系渐渐变得疏远。
总的来说,有讨好模式的人,在朋友、伴侣、夫妻、亲子关系中都较难有真实的情感链接。
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大孩子已经上高中,小的孩子上初中。当初跟丈夫结婚时,跟他一起白手起家创业,后来事业渐渐有了起色,为了照顾孩子,小敏便全职在家带孩子。
每天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,学校、课外班的接送,包括丈夫的生活,小敏独自一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。这一切有时让小敏很累,但也很充实,她一直是别人嘴里的好妈妈、好妻子。
直到有一天,她无意中看了丈夫的手机,发现丈夫出轨。
这无疑像是一个晴天霹雳,把小敏美好的生活炸得粉碎。
她开始彻夜失眠,掉了10多斤,情绪决堤,极度痛苦。
咨询刚开始,小敏大多数时间都在哭。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家会变成这样。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一切,丈夫却会出轨,她想知道该不该离婚,离婚后孩子怎么办。
一方面,她内心是不想离婚的,接受丈夫的道歉,以及不再出轨的承诺。
另一方面,她再也无法相信丈夫的承诺,她会控制不住去想象丈夫出轨的细节,让她感觉恶心。
如果一方出轨,另一方坚决要离婚,那么情况就要简单一些,可能不需要咨询。
如果要咨询,我们会去讨论背后各种未觉察到的情绪,以及未来会面对的情况;
而如果双方都愿意修复婚姻,但出现了信任问题,这时候靠夫妻双方是很难走出困境的,需要咨询师的辅助和干预才会更有效。
之所以靠夫妻双方自己很难走出来,是因为当事人期待的是回到以前的状态,回到出轨未发生的那样。但现实是事情已经发生了,我们不可以装成没发生。
通过系统家庭咨询,我们会去分析原来夫妻关系模式怎么维持平衡的,现在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平衡。
新的平衡不是回到以前,而是信任危机发生后,如何让双方在关系中重视体验到被爱、被重视的感觉。
我们不会因为理性上想要维持婚姻,或想要原谅对方,就能放下;我们只有在关系中感受到被爱、被重视后,才能渐渐消化出轨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情绪。
在系统家庭咨询中,咨询师一般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,通过新的改变的尝试,让夫妻双方在新模式中体验到另一种可能性。
小敏和丈夫通过咨询,基本重建了信任,很好地缓解夫妻关系,达到新的平衡。
同时,小敏也在咨询中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有讨好模式。
长大在与丈夫、孩子的相处过程中,她也尽量去照顾他们的情绪和需要,只有把他们照顾好了,自己才有价值和存在感。
但这个过程中,她会有很多压抑的情绪,比如觉得委曲,觉得丈夫和孩子都不理解自己,这也会让孩子和丈夫在享受小敏照顾的同时,产生内疚感。
比如夫妻关系作为一个系统,会同时有“亲密”和“独立”的需求。
在小敏的夫妻关系中,小敏基本承担了表达夫妻关系中“亲密”的需求,而丈夫表达了夫妻关系中需要“独立”那一部分的需要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,小敏渐渐有了明显的变化,她以前总是通过讨好别人从而感觉自己很好,现在她会尝试主动去照顾和满足自己。
她慢慢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。空闲时,开始健身、美容,和朋友聚会。
她第一次感受不用讨好别人,自己反而活得更轻松,更有能量。
曾经她付出所有,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妻子、好妈妈,以为这样丈夫就会更顾家,但结果却恰恰相反。
如今,她把精力更多放到自己身上,丈夫反而比以前更早回家,更关心孩子的学习,参与到孩子的养育中。
当新的平衡中,小敏既表达了“亲密”,也表达了一部分“独立”需求。
丈夫的位置也随之发生了变化,通过参与到家庭活动中表达“亲密”的需求。
而这,就是修复关系的开始。
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,被父母忽视时,我们能够获得父母关注的方法很少,所以讨好模式在当年能让我们获得多一点的关注和爱,对成长是有帮助的。
只是这种模式无法适应成年后的生活、工作环境,且代价很大。它压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和需要,阻碍了幸福。
一般在咨询中,我会和来访者讨论童年经历如何形成讨好模式。
比如小敏四岁前在外婆家长大。当她回忆到妈妈来外婆家看她要离开时,她抱着妈妈的腿不让她走,周围的人还在笑她不懂事时,她哭得泣不成声。
回到父母身边后,妈妈对她很严格,她总感觉自己不管怎么做,妈妈都不会喜欢自己。
渐渐地,她变得听话,懂事,通过讨好来获得父母的认可,但跟父母始终不亲近。
她说,这些年都刻意不去回想这些经历,觉得父母不容易,自己也长大了,过去的事都过去了。
在咨询中,我们可以学会怎么觉察到内心的情绪和感受,体验到我们可以被人理解、值得被人理解。
渐渐地,这种体验也会内化成为我们内心的一部分,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从而发生变化。
当我们体验到可以做自己,“讨好”自己更舒服、更放松、更踏实、更有魅力时,我们自然不太会去讨好别人了。
就像小敏,当童年那些压抑的情绪,失望、痛苦、羞耻,都被看见、被理解,她终于收获了一个机会。
希望,你也可以。
-THE END-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:河南领先心理咨询
联系电话:400-002-4301
公司地址:郑州金水区金水路与英协路交叉口盛润国际广场东座2002室